1. 首页
  2. 列表
“疫”线科普 |吞咽障碍患者居家饮食指导及康复训练
2020-05-18 10:01:56 中华护理学会

吞咽障碍患者居家饮食指导及康复训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合理膳食能增强人们自身抵抗力。防控新冠肺炎期间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应该如何安全进食呢?下面请护理科普教育专家为您指导答疑!





吞咽障碍


指食物(或液体)从口、咽、食管至胃的推进过程中受到阻碍。其主要表现为进食困难、呛咳和发音不清晰。患者会因为食水摄入不足,轻者造成内分泌紊乱及营养不良,重者出现白蛋白降低,使病情加重或因食物误入气道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第一个月内致死的第三大原因。






安全进食


一、选择合理的食物和正确的进食速度

1.吞咽障碍患者在食物选择方面,按照其质地的软硬程度分为四级

第一级由果酱和浓汤构成;

第二由果酱和机械加工的浓稠食物或加稠的液体构成;

第三级由经机械加工的软食构成;

第四由软食和各类液体构成。

2.不同病变造成的吞咽障碍不同,对食物的要求各异

口腔舌功能异常,在食物性状选择上开始时吃浓流质,功能改善较好时可进食稀流质。舌后缩力量减弱以及咽壁收缩力减弱、喉上抬不足,都应选择稀流质为主。喉入口闭合不足或整个呼吸道关闭不足,应选择浓稠食为主。咽期吞咽延迟应因个体差异,主要选择浓汤或浓稠食物。环咽段功能紊乱或开放不完全主要选择稀流质为主


3.不同质地食物的适合人群




注意

我们经常会看到家属不停的给病人喂水,甚至让其用吸管喝水,病人则不断的呛咳,他们认为病人即使无法进食,但喝水是没问题的,水是看上去最容易咽的东西,而这恰恰却是一个误区喝水对吞咽困难的病人来说是最危险的,纯液体、稀汤等最易呛入气管,此时我们在用吸管吸食时,无法控制摄入量和进食速度,因而容易呛到。反之,糊状食物具有一定的粘稠性,最不易吸入气管,这也将是我们训练患者吞咽功能的关键点。卒中后出现吞咽困难患者切忌乱吃东西,以免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要点:食物要从少量(1~4 ml)开始,逐步增加,推荐一口量5~20 ml为宜。进食速度不宜过快,时间控制在45分钟内,以免时间过长导致疲乏。身体虚弱者,可少量多餐。



二、进食的体位与姿势

体位:

主要有床上半坐卧位和坐位两种。对于不能坐位的患者,一般至少取躯干30°仰卧位,头部前屈,偏瘫侧肩部以枕垫起,喂食者位于患者健侧。根据情况逐渐抬到45°→60°→坐位,同时可以颈部前屈也是防止误咽的一种方法。



姿势:

  • 头颈部旋转:头部前倾,转向患侧

  • 侧方吞咽:头部转向患侧

  • 低头吞咽,将前咽壁向后推移

  • 从仰头到点头吞咽

  • 头后仰吞咽,食物因为重力作用更易到达舌根部 

  • 空吞咽与交互吞咽



三、突发状况应急处理和急救措施

  1. 进食后要清除口腔残留物,如果患者痰液过多则需要进行排痰,可采用自主咳嗽或人工拍背排痰。进食后不能立即躺下,让患者以舒适的坐位或半坐卧位休息30~40分钟。


  2. 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呛咳、呕吐时应立即停止进食采取紧急处理,尽可能排出异物。


  3. 进食糊状食物或流质食物引发误吸患者的急救:立即把患者俯卧于床边,头低于床沿,拍背、用力咳嗽排出。严重者,及时呼救送医。


  4. 误吸固体食物窒息患者的急救: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严重者立即呼救送医。体弱危重者建议立即送医。






居家康复训练


进食前先深呼吸:手放在腹部缓慢深呼吸,吸气后停止5秒钟再缓慢呼出(3次休息后再3次)。


头部体操:前屈后伸左右屈曲旋转,缓慢进行。 


咀嚼训练:咬住牙舌抵上腭(3秒3次),舌前后舔(3次)。


唇体操:反复发“噫”和“喔”声以及清楚地发“啪、啪、啪”声(10~20次)。


舌体操1:舔上下唇和嘴角(20次)。


舌体操2:清楚地发“嗒咔、嗒咔、嗒咔”的声音(20次)。


用力发声:肘拄在桌或轮椅上用力下压,同时发出“哎”声(10次休息再10次)。


屏气吞咽:闭嘴用鼻努力吸气咽唾液,其后立即咳嗽(屏气→咽唾液→咳嗽)3次。


冰刺激训练:吞咽障碍严重者需要通过鼻饲管进食。日常生活中,家属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导下给病人进行冰刺激训练。选用筷子一根,在顶端用棉花或纱布包好,沾上水后放入冰箱内冷冻。冻成冰后取出,在患者的口唇周围轻擦,舌头上下等部位进行刺激,过程中注意卫生和安全。



参考文献

[1]肖卫红,吴碧玉.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07):783-787.

[2]张通.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04):301-318.

[3]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吞咽障碍患者居家如何进食摄食训练》,2020年2月14日.


供稿:天津市环湖医院

审稿:中华护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