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列表
抗疫前线|灿烂星河一点星 来自女儿的心声 ——写给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妈妈
2020-05-18 10:05:06 中华护理学会

灿烂星河一点星 来自女儿的心声

——写给奔赴武汉抗疫前线的妈妈




今天是我的妈妈离开家,奔赴抗疫前线的第九天。起初的几天,她还坚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记录自己每天的所做、所思、所感,但随着工作的一步步推进,她越来越忙碌,开会、安排人员、整理物资、进病区工作,晕车的她也甚至已经习惯了强忍晕眩和恶心,在车上回复工作群里的消息,不敢有丝毫的耽搁。给家人报平安,也只能利用吃饭和洗漱的时间,因为只有这时,她才能忙里偷闲。家里人很心疼她,但职责所在,我们也只好把心疼藏在心里,但总想能为她做点什么。作为她的女儿,我希望用这些每天和她寥寥几句对话的素材,记录她的故事,让我足以铭记。

故事一: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从小到大,我们家的新年,和大多数朋友的新年都不一样。从来没有一家人整整齐齐的准备过一顿年夜饭,也没有一家人整整齐齐的看过一场春晚。我妈妈年纪不太大的时候,每个除夕夜都在医院值夜班,后来她力有不逮,不能上夜班了,也需要除夕当天在医院工作到晚上才回来。而我的爸爸尽管白天可以在家里休息,晚上却也要去单位检查慰问,所以我们家从来都是早上包饺子,这样就可以利用给妈妈送午饭的时间,算是吃一顿整整齐齐的“年夜饭”。今年的春节尤甚,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妈妈的新年假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妈妈在急诊科工作,所以不管什么时候,病人总不会少,她每天要去医院核实病人的情况,领取派发医疗物资,从大年二十五之后就没有休息过一天。大年初三的夜晚,还在睡梦里的我迷迷糊糊听到电话铃响,翻个身又被关门的声音吵醒,赶紧披上衣服起来,发现爸爸妈妈已经离开了家。原来因为科室接诊了发热病人,妈妈必须立马去查看情况,向医院汇报。这样夜半而起,奔赴医院的事情时常发生,爸爸妈妈早已有了一套应对机制。我的爸爸在全力支持妈妈工作的同时,自己也没有休息过。在医药经营企业工作的他,从大年初三开始就天天上班,电话里出现最多的词就是“尽快收货”、“尽快发货”、“去那儿拉东西”等等。

可是我的父母从来不觉得没有一个整整齐齐的除夕,是一件遗憾的事,他们总说趁着自己还年轻,还能做事情,就不能懈怠,遇事就要干事才能不负韶华,我很是以有这样的父母为傲。

故事二: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这次疫情到来,妈妈主动给医院领导电话:“我必须要报名,国家需要就上,哪个岗位都行,不需要和家里人商量,他们都理解我。”我和爸爸对妈妈的行为一点都没有奇怪。尽管妈妈年纪已将至五十,但她总是保持着青年人的热情,她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每次急救训练,从未缺席。这次她晚上六点半收到通知,七点收拾好行李抵达科室,我帮着妈妈整理她要带医疗队物资,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如一场梦境,次日早她出发了,我才恍然梦醒,原来我的英雄真的要走了。我真的有些担心了,到了科室她感觉有些头疼,她背着我们吃了一颗止痛药,她还装作不在意的说“药可以乱吃,但事不能有误。”我的妈妈总是这么勇敢,这么坚强,大是大非面前,她比任何人都更坚定。

她走后我失眠了好几个晚上,每天都盼着疫情早日结束。昨天晚上电话里她说,她们队员们还计划着,等樱花盛开的时候,要买双跟鞋和花裙子,再照漂亮照片,给家人里看,让家里人放心。听到这话,我看到爸爸眼眶里有晶莹闪烁,妈妈却不以为然,笑着说,现在武汉的情况一天好过一天,胜利已是指日可待。

故事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外远行的人常常是报喜不报忧,我的妈妈平日里生病都是自己吃点药,不肯让家里人担心,现在更是只肯拿开心的事情和我们讲,把武汉的生活描述得趣味盎然。

妈妈到达之后就一直在方舱工作,连续的工作会议,方舱医院的护理管理,院感质控数据报告等等,我问妈妈你忙得过来吗?妈妈说,这几天看到了方舱的变化,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中国速度,所以她们也要用中国速度去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完成好工作。

进舱之后,妈妈很是开心的和我们讲,把头发剪了。这样用帽子包起来不容易暴露,现在是和爸爸谈恋爱的时候一模一样的发型。她得意的向我们展示着自己的新发型,又很严肃地说,防护服穿脱起来必须要小心翼翼,不敢粗心,因为太珍稀了,不可以弄破,万一身体碰到防护服外部,就会有触碰到病菌的风险。她反复练习,保证万无一失。

故事四:在抗“疫”战场上的妈妈


妈妈在医疗队相对算年纪大的,同事们爱护她,劝她先不要入舱。但她认为只有进去,才知道病人需要什么,才知道需要做哪些准备。

二月九号,这天会有大批量的病人进入病区,所有人都在枕戈待旦。我和爸爸远在千里之外,在心里为所有病患和医务工作者祈福。这次妈妈带队在晚上七点至第二天一点进舱工作,我和爸爸就一直揪心等到半夜两点,妈妈出舱之后报了平安才安心睡下。第二天视频的时候,我们看到妈妈脸上的压痕还没有褪去,这是因为护目镜和口罩必须紧紧戴着,保证皮肤不暴露。妈妈安慰我们,穿防护服是笨重了点,远远没有网络上说的那么憋闷,但我知道一定很难受。况且六个小时不喝水,不去卫生间,绝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二月十号早上11点,等到了午饭时间没有联系上妈妈,终于忍不住打了电话,妈妈正在接收很多病人,工作人员紧张,妈妈当起了搬运工,她把一箱箱水、生活物品、药品、氧气桶、防护服、手套、口罩等等等等,搬和放置好。妈妈得意的说,这次力气一定变大了不少,没准还能长出不少肌肉。之后的几天里,妈妈经常是要提前为早晨8点为第一批医护人员入舱前要准备好物资,错过早饭时间,还要等晚上8点的人员入舱后,整理好更衣帐篷,才能返回到驻地,每天都到晚9点多才能吃上饭。妈妈笑称自己现在很具有“砖”的精神,哪里需要哪里搬,可她不知道的是,故作坚强的她才更让人心疼。爸爸每次和她视频之后,眼眶总是红的,因为妈妈是被爸爸捧在手心里的宝贝啊。他们总是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安慰着彼此。

妈妈吃晚饭的时候,常常是我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候,她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口齿不清的和我们聊天。妈妈从不曾谈起工作的辛苦,她说的最多的是感谢。急救队里的刘莉阿姨,给大家买鞋买日用品;梁栋每天都会在群里询问大家的需求,不辞辛苦采购;史厨师长不论多晚都会为大家准备晚饭;司机师傅也不管晴雨,不论早晚的接送。妈妈说她常常早出晚归,是最麻烦大家的人,专车她就做了许多次,浪费了不少汽油。妈妈也很自豪自己有许多共同奋斗的同行者,急救队和方舱里其它省市的医疗队员,都不怕苦不怕累,一起为防治疫情努力。兴珍阿姨帮着大家穿脱防护服,一遍遍检查;马院长,刘队长护送所有医护人员入舱,一路不断叮咛;廉江平叔叔,总是在天黑后才回来,没有吃过一顿正点的晚饭……

可惜忙碌的妈妈没有时间和我说太多,她没有为自己哭过,却哽咽着说兴珍阿姨进舱时被防护服遮着的脸只有巴掌大,才发现瘦了好多,看着好心疼。她说翟向阳,田婉莹,高丹萍和郑千千高喊“武汉加油,陕西加油”进舱之后,她恍惚了好久才发现已泪流满面。


妈妈也很感激医院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妈妈奋斗的日子里,让我们的日子充满温情。妈妈单位的领导、爸爸单位的领导,亲朋好友,每个人都向我们这两个“留守儿童”致以最关切的问候。

我用这贫乏的语句,记录妈妈的故事。

我很感谢我的妈妈,在我的成长中,她用以身作则的故事,告诉我:只做灿烂星河里的一点星就好,不求闪耀夺目,但求能驱散黑暗,迎接黎明。


作者:国家(陕西)紧急医学救援队员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副护士长曹钏宏之女闫子慧

供稿:陕西省护理学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