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列表
转发|跟随浙江赴武汉医疗队感受最前线的艰苦:与病毒较量 与死神赛跑
2020-05-18 10:05:40 中华护理学会
以下文章来源于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陆遥
湖北
加油!


夜晚8时,武汉安静得像是睡着了。然而,一场场暗战,正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持续着。医院,就是那一个个战场;医务人员,就是一个个战士。他们勇敢地与病毒较量,与死神赛跑,不曾停歇,也毫不气馁。
2月11日晚,我们跟随浙江援湖北医疗队随队记者、浙报集团摄影记者王坚颖的镜头和记录,一同感受这场战争最前线的艰苦卓绝。
武汉第四人民医院西院区20楼病房,当晚,这层楼有5名危重患者、3名重症患者。6名来自浙江的护士,时刻准备抢救处于生死线上的病患。
你听,那一声声集结号,是战场上最警醒的声音。
“43床患者情况危急!”一声令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护士项飞马上冲进了病房。房间里,一位47岁的患者已经住院20多天,病情持续反复,处于危重状态。当时,他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已经上升到每分钟60多次,几乎是正常指标的5倍。患者的妻子陪在床边,不停哭泣:“这样下去,他的呼吸可能会衰竭。”
“吸气——停——呼气……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项飞寸步不离地守在患者身边,不断调整呼吸机等设备,并指导他进行呼吸。“你要鼓足勇气,千万不要害怕,你老婆就在身边。我们都是浙江来的,有着丰富的经验。”急救同时,有着16年护理经验的项飞还一直在旁做着心理疏导,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救治,患者的呼吸回到了每分钟30多次,氧饱和度也上来了。
“这些医护人员都是浙江来的,她们前两天都救过你!”患者缓和过来后,妻子激动地告诉他,患者对项飞缓缓竖起大拇指。
设备不足,技术来补。报名浙江首批医疗队的,很多都是各地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的护士,希望能来武汉救治更多的人。然而,20楼病区并未设有ICU病房,也缺乏重症监护抢救的医疗设备,大家只能用多年的技术和经验来完成任务。当班护士长、温州市中心医院的胡珍珍解释说:“我们靠自己的技术,精确地控制设备,用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战胜病魔。对危重患者,还要开启‘一对一’的专人指定监护。”
你听,那一声声关照,是战场上最温暖的瞬间。
“今天挺好的,比前两天好起来了,不要乱动哦。”刚交班,台州医院的护士陈海萍就走到22床的老婆婆身边。老婆婆是危重患者,每次呼吸都很用力,表情痛苦。陈海萍耐心地哄着她,并且帮助她调整氧气面罩佩戴的角度和松紧度,让婆婆感觉更舒适一些。
站在走廊里,陈海萍的眼睛却透过玻璃窗,时刻紧盯着22床仪器上的数据。只要有什么动静,就第一时间进去解决。婆婆忽然大便失禁了,陈海萍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护士王密芳马上帮她清理了所有的衣服和床单,更换上干净的衣物。走出病房,陈海萍说:“没有空余的护工了,婆婆本来情绪就不好,我们要帮她解决所有的困难。”
你听,那一句句鼓励,是战场上最宏大的力量。
在护理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当晚,病区还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老年患者,耳朵几乎全聋了,胡珍珍就凑近了大声询问:“婆婆,你感觉怎么样,行动能不能自理?能不能听得到我的声音?”
温州市人民医院的候丽珍是个出生于1994年的小姑娘,作为组里的“文字小能手”,她负责整理护理组全部医疗档案;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何美青是个“大嗓门”,走廊里,常常能听到她询问有听力障碍的老年病患的大声呼喊。
精神分析家巴林特曾提出,医生本身就是一味药。医护人员在工作时,时刻要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倡议,在我们实施救治的同时,让我们的言行也成为创造奇迹的动力。用最简短的话语最柔和的语气,给患者最宏大的力量,支撑他们对抗疫情的信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护士胡丹红向全队发起《倡议书》,提出6条工作方案,包括亲切地呼叫患者的名字;关心患者饮食睡眠;看见并接纳患者内在情绪;握握患者的手,拍拍他们的肩膀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湖北
加油!


每位护士的防护服上,还画着一个大大圆圆的笑脸。“病人看不见我们的笑脸,所以我们在胸口画一个。”胡珍珍说,“我们还托后勤总管买了50张卡片,写上祝福语送给患者,希望能给他们带去安慰和鼓励。”
截至目前,浙江援武汉医疗队员共计1200余名,覆盖10家医院,累计经管患者2519人次,诊疗重症、危重症患者1093人次、筛查会诊患者59人次。2月12日,浙江首批援荆门医疗队共37人,也已出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