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7-10日,由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杂志社主办,贵州省护理学会协办的“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在天蓝水绿的生态之城贵阳隆重召开。
6月8日,大会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正式拉开序幕。开幕式由中华护理学会社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利、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远共同主持,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素秋致开幕词。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华护理学会吴欣娟理事长、中华护理杂志社姜小鹰社长、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汪浩副局长、贵州省人民医院田晓滨院长、贵阳中医学院杨柱校长、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孙波院长、贵州省护理学会江华蓉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吴欣娟理事长致贺辞,对三个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在贵阳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也对全体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短暂的开幕式后,大会进入主题报告环节。本次会议紧紧围绕“凝心聚力,协同发展”的主题,邀请多名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精彩授课。
吴欣娟理事长以《新时代护理学术发展与思考》为题,从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护理学术发展现状、我国护理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重返国际舞台后中华护理学会的发展方向与思考等方面做了精彩主题报告。她号召全国的护理工作者以创新的思维、变革的勇气和非凡的领导力,在健康中国建设中贡献中国护士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广大护理同仁的热烈响应。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卫生人力研究室张光鹏处长以《盘活优质护理资源,助力基层健康管理》为题,详细介绍了以安徽合肥庐阳区、芜湖市、蚌埠市为试点首批78名高年资护士,下沉到三个试点城市的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变身多重角色,并在全国率先实行护士处方权,创新城市医联体服务的做法、成效。从管理者角度指出这是深化医改、创新举措,现阶段在夯实基层卫生、助推分级诊疗中护理人员的有效作用,令与会者耳目一新、获益匪浅。中华护理学会社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利以《社区健康管理中护理门诊的建立及发展前景》为题,从开设护理门诊的目的与意义、支持条件、流程与规范、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做了精彩的演讲,她提出“护理门诊是对护士知识储备、专业特长、相互协作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通过建立护理门诊使预约复诊率、分级诊疗及家医签约率明显提高,从而可降低医疗费用、降低住院率、降低或推迟并发症发生”的观点获得到场代表广泛认可。
接下来8位来自三级医院、护理学院、基层卫生机构的专家分别进行了题为《英国、中国香港社区护理对我们的启示》、《社区护士在签约服务中的作用》、《管理新视角---突破思维僵局》、《临终关怀--社区临终患者疼痛的护理》、《社区伤口护理门诊实践与探索》、《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谈卒中康复》、《社区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构建与实现》、《基层高血压防治的同质化护理》的主题讲座。各位专家用生动的语言、典型的案例、前卫的工作模式诠释了基层首诊在社区,社区护士具有使辖区居民就医“接得住、留得下、管得好”的服务能力。使参会代表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路,增强了信心。
为追求学术共识,提高社区护理的总体水平,大会还从收到的300余篇稿件中,精选了21篇论文进行大会发言,他们就社区高危人群的筛查,创新性干预模式、工具的开发和验证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严谨的设计和有益的探索,为社区护理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大会还特邀社区护理专业委员会6名专家对大会交流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使与会代表在论文选题、科研设计和论文撰写等方面深受启迪。
6月9日,中华护理学会第27届全国社区护理交流会议圆满结束。闭幕式由王永利主委做了会议总结,并对4名优秀论文获得者和优秀组织奖的省市进行了表彰。
本次大会是全国社区护理人的一次盛会,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03名护理同仁参加了此次交流大会,参会人数为历届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之最。此次会议内容丰富多彩、重点突出、视野广阔,为全国的社区护理同仁们搭建了学术交流和专业对话的平台,更丰富了社区护理内涵,为社区护理事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目前,护士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精神,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努力探索社区护理新技术、新业务,携手并进,砥砺前行,共同促进我国社区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