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列表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标准解读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施雁
2021-04-05 17:37:44 中华护理学会

在中华护理学会领导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研讨,共同制定《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团体标准,并于2021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正式发布,标准编号:T/CNAS 19-2020。

一、制定背景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胃肠功能正常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要手段,其主要途径有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管等。肠内营养对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在消化疾病术后患者、肿瘤患者以及危重患者等广泛应用。

科学、规范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是保证肠内营养安全有效的基本条件。国外大量研究显示,通过规范的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和方法,可以保障营养供给、促进和维持消化道功能,对于减少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为实现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的同质化和标准化,项目组在原有相关指南及循证证据的基础上,结合全国各医疗机构营养支持护理操作现状,起草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团体标准,以期进一步指导、规范护士肠内营养护理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降低死亡率,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和依据。

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操作要点、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

三、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含了4个部分。

(一)基本要求

在基本要求中,本标准强调肠内营养实施前首先应根据医嘱及患者实际情况明确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法,从而确定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要点及观察的重点。重点指出实施过程中需定时评估患者的耐受性(附录附有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表),对症处理;及时识别并有效处理并发症,提高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率,降低死亡率。此外,为进一步保障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要求肠内营养应使用专用输液架,并粘贴肠内营养标识,严格与输液管路区分。


(二)操作要点

本部分涵盖了操作前评估内容、肠内营养制剂的准备、实施要点、喂养管的维护及冲管方法共23条。对于肠内营养操作前的评估内容、营养制剂的配置和储存进行明确的规定;重点强调了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输注的体位、营养液的温度、输注的速度及不同输注方法的注意事项;喂养管的维护应遵循在位、固定、通畅的原则,对于胃/空肠造瘘管的维护,特别提出术后管道的固定及“包埋”综合征的预防方式;同时规定了冲管的频率和时机以及冲管液的量。此部分在附录中附有营养泵使用的操作流程。

本标准参照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指南,结合德国营养医学学会指南以及ASPEN与SCCM营养疗法指南中关于GRV的建议将200ml作为调整输注速度的临界值,将500ml作为暂停喂养的临界值,监测的频率为每4~6h一次。

(三)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和健康教育

标准提出了肠内营养护理常见的5个并发症,即胃潴留、腹泻、恶心呕吐、喂养管堵塞、误吸;并规定了初步的处理方式。对肠内营养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也作了规定,以期能获得更好的配合,从而更好地实施肠内营养。

四、贯彻建议

本标准经审核通过,并于2021年5月1日开始执行,各级医疗机构可通过标准培训、工作坊、操作视频等方式开展培训,规范临床护士对于成年人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规范性,实现该护理内容的标准化及普及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