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当斯隆70岁的爷爷摔倒并摔断了腿和髋关节时,一家人手忙脚乱地在这个乡村小镇上寻找急救医疗服务。而现在,该国的技术创新已让老年人所能获得的照护服务发生了改变。斯隆的奶奶现在戴着家人送她的跌倒报警手环,还加入了社区智慧养老项目。现在,她独自一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跌倒的风险大大降低。
为通过科技创新促进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发展,中国不断推出各种措施。而嵌入了独居老人监测预警系统和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机构名录的城市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和社区平台,正是这些措施的组成部分。
中国在建立老年人综合照护体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将居家照护、养老院照护、治疗和姑息治疗关联在一起,并长期鼓励地方政府试点开展量身定制的照护服务。这些做法都与世卫组织的《老年人综合照护指南》相一致,该《指南》为确保能给老年人提供以人为本的优质综合照护服务提供了卫生服务框架和主要方法。此外,近期出台的国家政策大力提倡利用数字化措施来创新老年服务。[1],[2]
利用大数据和平台技术提供个性化照护已成为老年人社区照护机构的发展趋势。虚拟养老院是一种将老年人照护资源集中起来、供老年人根据需要进行申请的模式。过去十年间,该模式已经在中国其他很多城市发展壮大和本地化。最近,这一模式搭载了基于物联网的老年人系统,从而确保老年人的安全,提供预警和个性化支持,帮助老年人克服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3]上海的某区采用了一种混合方式,将大数据平台提供的线上服务与线下专家服务相结合,为难以获得线上服务的老年人提供最后一程的解决方案。逾5000名独立生活的老年人获得了智能设备,可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向平台报警。[4]
有了刺激需求的政策[5]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承诺[6],智能养老的供需双方都有了强劲的增长。2017年至2019年,智能养老行业年复合增长率达18%,2020年行业估值超过4万亿元。[7] 截至2019年底,每18个中国人中就有1人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银色经济一定会蓬勃发展。
今年1月中国春运季节临近时,项飞和妻子决定来上海陪女儿过节,顺便治一治自己因年龄增长而患上的一些慢性病。当夫妻俩走向浦东国际机场出口时,有人轻声提醒他们出示自己的健康码。手机上的健康码是他们移动轨迹的数字记录,显示出他们在过去21天内是否去过高危区域,是否可能有2019冠状病毒病感染的暴露情况。
自2020年春节长假后人员流动管制放松后,中国稳步采用了数字健康码系统,用于公众服务。对于像项飞和他妻子这样70多岁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仍然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学习使用新的数字应用。他们觉得自己能够应对出行中这种新技术带来的数字化挑战。对于那些没有智能设备和无法使用健康码的人,政府最新出台的指南[8]要求在客运站提供协助,确保老年人的出行不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使老年人也能够克服数字化障碍。
这些老龄友好型服务都是在国务院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9]后出现的。该方案旨在使老年人能够融入日益数字化的社会,让智能手机的使用在简化了年轻人生活的同时,又不会妨碍老年人获得数字公共服务、叫车、网上银行、远程医疗[10]等日常服务。
该指南敦促各利益相关方和各级政府针对缩小数字鸿沟问题制定路线图、时间表和解决方案。根据指南要求,服务部门和供应商应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在恢复提供非数字化服务的同时,对数字化服务进行重新设计,使之真正将老年人包容在内。鼓励叫车软件开发电话预约服务;建议医疗机构在采用语音导航和面部识别的同时辅以人工服务;智能设备和数字应用将为老年人开发特殊版本;电信服务供应商着手进一步将服务覆盖范围扩大到未曾覆盖的地区。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让一个人掉队。
通过创新促进照护服务以及营造更加包容的数字化环境,中国正在推动老年人全面、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对于斯隆的奶奶和项飞夫妇来说,获得这些服务将让他们更加自立,从而更健康和更积极地融入社区生活。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