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列表
【护士话题•跌倒预防】作为老年人伤害致死首因,跌倒风险如何评估如何防
2021-09-04 17:07:42 中华护理学会
自去年至今,中华护理学会先后发布实施19项团体标准,对临床护理的多个领域提供了指导意见。为让护理同仁更好地理解、使用团体标准,进一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我们特邀权威专家对部分标准进行解读。
 




跌倒成老年人伤害致死首因



国家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结果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跌倒死亡率为58.03/10万,占该年龄人群全部伤害致死原因的34.8%,排名第一。跌倒发生率高、伤害严重,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身心影响,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跌倒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住院患者最常见的不良事件。然而,2019年,本标准编写组对31个省(区、市)各级医疗机构116523名护理人员调研显示,院内跌倒预防存在评估工具不统一、评估时机不统一、针对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的意识不强等问题,尚且缺乏统一的跌倒风险评估和预防标准。

2019年,经中华护理学会批准,由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联合全国17所医院,共同起草了《成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团体标准。本标准旨在为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护理实践指导,帮助护理人员识别跌倒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该标准于2020年2月1日由中华护理学会批准正式发布,自2020年5月1日开始实施。



标准提供护理实践指导



标准规范了跌倒风险评估及预防的基本要求。标准提出,提供安全住院环境;根据跌倒风险等级及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应进行动态评估,并及时调整预防措施;应鼓励患者和照护者主动参与预防措施的制订与实施。标准重点强调了住院环境安全,及患者和照护者参与跌倒预防的重要性。

因目前没有一种评估量表可涵盖临床所有跌倒风险因素,因此,标准也强调在使用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的同时,要关注跌倒风险因素的评估,并强调评估应动态进行,并贯穿至预防跌倒的全过程,以增加评估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标准规范了评估时机、评估跌倒风险因素、判断跌倒风险等级。评估时机的统一,保证及时发现跌倒风险等级及风险因素的变化,是采取和及时调整预防措施的前提。标准规定,应在患者入院时、转科时进行跌倒风险评估;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变化、使用高跌倒风险药物等情况,以及跌倒后、跌倒高风险患者出院前,应再次评估。

标准在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中列出了常见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风险因素:头晕、眩晕;视力障碍;肌力、平衡及步态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大便/小便失禁,且紧急和频繁的排泄;使用高跌倒风险药物(如镇痛药、抗惊厥药、降压利尿剂、催眠药、泻药、镇静剂和精神类药);有跌倒史;携带导管;认知功能受损。

标准推荐了跌倒风险评估工具。为简化风险等级判断方法,增加临床实用性,本标准引入了美国“跌倒风险临床判定法”,即根据患者年龄、过去史、用药史等,直接判断患者跌倒风险等级。同时也推荐了目前国内临床使用最多的Morse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用于不符合“跌倒风险临床判定法”中任何患者跌倒风险判断条件的评估。

标准强调根据跌倒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的重要性。标准指出,高一级风险等级患者跌倒的预防措施,应该包括低一级风险等级患者跌倒的预防措施。同时,在对具体患者制定跌倒风险预防措施时,应将根据跌倒风险等级的预防措施(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与针对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的、针对性强的预防措施集,增加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标准明确了基于跌倒风险等级、风险因素评估结果的针对性预防措施,包括跌倒低风险患者、跌倒中风险患者、跌倒高风险患者及针对风险因素的4个方面预防措施,增加了评估与预防措施的关联性。

标准基于循证实践推荐了针对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提高了预防的效果。

如,针对头晕、眩晕,应通过提前告知,观察找出可能的原因和缓解的方法,指导患者头晕及眩晕时处理方法,参加由康复医师实施的前庭疗法等来预防跌倒的发生。

针对肌力、平衡及步态异常,应通过观察和询问患者遇到的问题,鼓励患者参加肌力,平衡及步态训练计划,指导正确使用保护性器具,协助佩戴髋部保护器等来预防跌倒的发生。

针对体位性低血压,应指导患者体位转换的方法、指导患者睡眠时抬高床头、淋浴时调节好水温、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穿弹力袜或紧身裤或使用绷带、以及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的应急处理等,来预防跌倒的发生。



标准制定的台前幕后


有多少人员机构参加


标准起草团队在综合国内外指南及最佳证据基础上,联合全国18所医院25名专家,经过5轮多学科专家共识会议和27次组内专家征求意见,并在全国17个省(区、市)对36名组外专家征求意见,经多次修订完善,最终形成该标准。



分歧是怎么解决的


在标准起草过程中,对于有分歧的问题,专家组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原则进行调整。

如,对风险因素评估及预防措施的处理方面,风险因素的预防是跌倒预防中的重要内容。原先使用专项评估量表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涉及了8个评估量表,据此,预估1位患者的跌倒评估至少需要半小时,有的评估目前还不明确护士是否有资质进行,因此,用多个专项评估量表评估风险因素的临床可操作性、接受性差。最终,本标准根据美国、澳大利亚相关的跌倒指南,罗列了常见的跌倒风险因素,方便护士进行评估。



未来还应关注什么


本标准的制定为国内跌倒风险评估和预防提供了规范的指导内容,下一步还应促进标准在临床中的推广和落实,加强跌倒预防相关内容的培训及质量监管。

建议未来还应加大跌倒风险评估与预防的社会宣传力度,将跌倒风险评估与预防推向社区、推向家庭。特别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跌倒的高发人群,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跌倒预防的教育,提升患者和照护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度。同时积极开发防跌倒的智能化器具,可借助智能穿戴系统、“互联网+护理”等信息化平台,及时报告、处理居家跌倒。

来源:《健康报护士频道版



友情链接: